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落实陕西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部署,7月8日上午,《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华阴老腔项目建设》论证会在学校高新校区召开。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香玲、黄河老腔非遗传承人陈孝宽、渭南师范学院团委书记赵琦、秦东非遗科普基地负责人陈波副教授以及老腔艺术创编专家杨林虎等应邀参会,学校十余个部门负责人参会,论证会由副校长刘明学同志主持。
校团委书记、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姚天魁作项目建设方案专题汇报。方案提出1234实施路径:即打造1个老腔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校内传承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2个平台;组建专业教师、传承人、学生社团3支队伍;开展研究保护、教学实践、创作展演、国际传播4类活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项目计划联合华阴市文旅局开发老腔VR体验系统,并纳入国际交通学院留学生文化选修课程。“我们不仅要让老腔‘活’在舞台上,更要‘活’在课堂里、‘活’在青年人的创意中。”姚天魁介绍,学校已与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西北综合勘察黄河老腔艺术团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定期开展非遗大师工作坊,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经全体专家推选,张香玲担任论证会专家组组长。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传承模式、资源整合、创新转化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张香玲指出:“老腔的校园传承要坚守本真性,建议增设‘老腔方言正音’训练模块。”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建设方案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同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一是加强老腔文化内涵研究,出版校本教材;二是建立“高校+剧团+社区”联动机制;三是设立老腔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原创剧目孵化。
会议最后,校方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投资建设老腔非遗工坊;将老腔艺术纳入公共艺术课程模块;每年举办铁路工匠·老腔新韵文化节。刘明学副校长总结强调:“要让华阴老腔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金色名片,为传统艺术注入青春活力。”
该项目是陕西省教育厅“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支持项目,计划于2025年9月正式启动。建成后,将成为集非遗保护、教学科研、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平台,为陕西高校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示范样板。(杨欢/文 学生记者 罗永康/图)